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七十二章 不战而退(2 / 2)

毫无疑问,中国军队再能打,进攻能力也有一个极限。

只是,中国军队进攻能力的极限,直到这个时候都没有表现出来,准确的说,敌人还从没有让中国军队达到过进攻极限。

原因很简单,中国6军全新的进攻战术还没有真正得到过有效应用。

决定部队进攻极限的不是前方部队的推进能力,而是后方的补给能力,即能够维持多长的后勤补给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6军的新战术,就是围绕着后勤补给进行的。

当时,中国6军还没有摆脱在地面作战的基本状态,但是后勤补给能力已经实现了实质性的飞跃。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大型电动运输机提供的强大空运能力。

到二零五三年底,中国军队里的大型电动运输机已经过了五千架,其中三千架是运载能力为二百四十吨的dy-1,两千架是运载能力为三百六十吨的dy-2,此外还有上万架各类战术运输机,其中包括大约一千架电动战术运输机。如此庞大的空运能力,足以让6军不再依赖地面交通线。

从战术上讲,进攻部队要做的,就是每隔几百公里夺取一座足够大的机场,或者是开辟一座足够大的野战机场,以便让大型电动运输机把物资送过来,然后再继续前进,夺取下一座机场。即便是战术补给,也可以由战术运输机承担,即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战术运输机直接把物资送到作战部队手里。

至于以前必须依赖的地面交通线,比如铁路、公路,基本上可以抛到脑后了。

当然,在战略上,还是得重视公路与铁路,特别是铁路。如果能够用铁路把物资运送到战场附近,就能缩短空运距离,大幅度提高空运效率。只是这绝非必要条件,没有铁路,大型电动运输机也能把物资从战略大后方送到前线。

如此一来,再来衡量中国军队的进攻能力,恐怕就是个未知数了。

事实上,在这场会战中,美俄联军都没有让中国军队挥到极限,也就是没有让中国军队感到后勤保障压力。要到几个月之后,在中国军队进军莫斯科的时候,美俄联军才能知道中国军队的最大推进距离是多远。

显然,通过战略撤退,美军打不了胜仗。

有趣的是,认识到这个问题的,正是在此之前主张俄军撤退到乌拉尔河西岸的布鲁希洛夫。

当时,布鲁希洛夫就向诺日罗夫提出,应该让美军坚守每一寸阵地。

可惜的是,他的建议被诺日罗夫看成是“恶意报复”。

在诺日罗夫看来,美军在这个时候坚守阵地,就是重蹈两百万俄军的覆辙,是在中国军队的锋芒下等死。

问题是,诺日罗夫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虽然美军还没有做好战斗准备,但是天气已经转好,而且美军有足够的作战物资,官兵的状态也不是很糟糕,完全有能力坚守阵地,甚至有能力守住布鲁希洛夫花了数个月时间构筑的战略防线。

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的判断也有错,即他认为,中国军队在推进了四百公里之后,后勤补给将变得极为困难,特别是弹药消耗量极大的远程炮兵在离开了后方紧挨着铁路线的阵地之后,在前方很难挥关键作用,因此只要美军坚守,就能够在乌拉尔河西岸挡住中国军队。

只是,同样不可否认,布鲁希洛夫更加清醒,即美军有坚守的资本。

也许,美军守不住乌拉尔河西岸的战略防线,可是肯定能够在这里拖住中国军队,减缓中国军队的推进度。

要知道,美俄联军部署伏尔加河防线需要的就是时间。

事实上,布鲁希洛夫建议诺日罗夫坚守,就是希望美军能够争取到时间,让他能够完成伏尔加河的防御部署工作。

可惜的是,诺日罗夫拒绝坚守阵地,而是在一月一日就下达了撤退命令。

只是,此时才撤,已经太晚了。

与乌拉尔河东岸的战斗不同,中国军队没有平行推进,因为天气好转,各部队不会再迷失方向,也就没有必要平行推进了。

戚凯威等了差不多一个月,终于获得了一次围歼敌人的绝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