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六十章 精锐之师(2 / 2)


在退役前,腾耀辉还推动了“国防法补充案”,对将领性质做了明确规定。

直到二零四一年前后,腾耀辉才基本上完成了由黄峙博规划的军事改革,建立起了以战区为主的指挥体系。

当然,与军区制相比,战区制有一个极为明显的特点,即五大战区司令部都没有常备作战部队,所有作战部队,不管是6军、空军、海军、还是6战队的作战部队,都直接隶属于总参谋部,只是在有作战需要的时候,由总参谋部分派给战区,并且接受战区司令部下达的作战命令。

可以说,这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灵活性。

同时,这也提高了对军人素质的要求。

要知道,在军区制下,各个军区的作战部队基本上不用考虑到其他军区所在地方执行作战任务,因此在建设与训练的时候,主要针对本军区内的独特情况。比如,沈阳军区的部队就主要针对在东北平原地区作战,更加重视在寒冷条件下的大规模机械化战争,而广州军区的作战部队则主要针对在南方水网地区作战,更加重视在炎热潮湿气候下的作战能力,从而导致两个军区的作战部队在装备、训练、人员素质、战术战法、甚至是官兵的文化观念都有很大区别。

如果仅仅为了保卫本土,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可是,要想在面向全世界的战争中取胜,这就是个大问题。

说得严重一点,像第三十九集团军这样的王牌部队,拉到南方丛林战场上,恐怕连游击队都打不过。

问题是,谁能保证中国军队不会到陌生环境下作战。

因此为了打赢下一场战争,而且很有可能是在其他国家、在完全陌生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下进行的战争,中国军队就需要改变,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需要通过更加严厉的训练来适应新的战争环境。

如此一来,战区制就成了必然选择。

由此可见,黄峙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预料到,中国6军将打出国门,去遥远的战场上作战。

毫无疑问,军事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到二零四四年,中国6军总共只有八个集团军,不过规模都有所增加,平均每个集团军的总兵力高达六万,是之前的两倍左右,而三个王牌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五十四集团军的总兵力都在七万以上,拥有较为完整的作战编制,也拥有较为全面的作战能力。

即便不考虑装备因素,中国6军在二零四四年的战斗力都比第二次朝鲜战争时提高了两倍不止。

主要就体现在官兵素质上。

到二零四四年,中国6军中,军官所占比例达到了百分之十七,高于美国6军的百分之十四与欧盟6军的百分之十二,士官与军士所占比例更是高达百分之六十八,同样高于美国6军与欧盟6军。

也就是说,在中国6军中,士兵只占了百分之十五。

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军队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技术水准的士官,或者是具有一定战术水准的军士。

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精锐之师。

英国的“简氏防务周刊”在二零四零年底对全球十二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军事实力做了一次全面评估,中美6军在总兵力相当、装备技术水平相当、官兵文化程度相当、官兵平均年龄相当的情况下,中国6军的综合作战能力是美国6军的一点五倍,其中就明确提到了中国6军的军人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得到保留的八个集团军,即第三十八集团军、第三十九集团军、第五十四集团军、第十五空降集团军、第六十五集团军、第二十七集团军、第四十二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除了在人员编制规模上有较为明显的差别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官兵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龄等方面,都没有区别,因此在扣除了人员规模因素之后,八个集团军的综合作战能力相差无几。

可以说,这也是黄峙博搞军事改革所追求的目的。

作为6军将领,黄峙博不可能背弃6军,而他理想中的6军,就是一支素质均衡、能征善战的精锐之师。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轮到牧浩洋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黄峙博与腾耀辉已经为他扫清了障碍,打造了一支足够强大的地面部队。

他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这支精锐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