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36节(2 / 2)


  天完刚刚建立,于治平元年冬就东进淮西,十一月,下太湖、宿松、潜山。次年春,克桐城,攻打安庆。进占池州、铜陵、无为。二年,克婺源、休宁、黟县、歙县。并由徽州向杭州挺进。江西的红巾军进入福建,得到当地起义军的响应,下建宁、泰宁,直入邵武。又进取顺昌、将乐、万安,围攻延平(福建南平)、建安(今建瓯)、建阳,近逼浦城、松溪,攻古福安、宁德。红巾军张榜召民入伍,“沿江贩负、深山樵采之徒蜂起”。各为千户、万户、总管3,红巾军在福建的影响迅速扩大。他们有良好的纪律,不杀不淫,只召民入伍和“摧富益贫”。将领王善进攻福宁,俘其知州王伯颜,劝其归降说:“闻公有惠政,此州那可无尹,公为我尹,可乎?”伯颜不从,遂与监州阿撒都剌同被杀。十三年春,王善又连下罗源、连江,擒斩巡检刘浚。福州曾一度被攻占,后因元军援兵至。红巾军撤围走。王善为刘健募人杀害4。

  同年,天完部分军队进入衢州路和建德路,占领开化、淳安、建德,攻取常山、江山等县,以孤军无援,不久撤走。主力则往攻杭州。七月,大军抵达杭州,杭州元官相继逃跑。平章定定、教化逃往嘉兴,郎中脱脱走渡钱塘江,红巾军自北门入城。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樊执敬战死。杭州路总管宝哥自溺于西湖。红巾军进入杭州,“不杀不淫”,只将“府库金帛,悉数辇运以去”5。

  杭州的失陷使元廷大为震动,立即组织力量围剿红巾军。平章月鲁帖木儿与宣徽使八忒麻失里领兵自淳安入徽州路,切断红巾援军入援之路。浙西廉访使合剃忽纳由绍兴率盐卒过江,会同官军攻杭州。平章教化与济宁路总管董搏霄也从湖州统兵反击。红巾军力不能敌,败退。

  自杭州撤出的红巾军在得到接应后,声势再振,入湖州,吴兴,克宜兴、溧阳、溧水、常州、江阴,攻京口(今江苏镇江),逼集庆(今江苏南京)。但元军占领了红巾军的根据地徽州,红巾军失去后援,所得之地不能守,至年底,为元军击败,所得之地尽失。

  这年,天完军也曾进入湖南,攻克长沙、岳阳。一度占领常宁、道州、宝庆路(今湖南邵阳)。

  治平二年闰三月,元朝调动兵将,全面部署镇压红巾军。下诏今四川行省平章政事咬住以兵东讨荆襄;江西行省左丞相亦怜真班以兵守江东、西关隘;命诸王亦怜真班、爱因班,参知政事也先帖木儿与陕西行省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讨南阳、襄阳;刑部尚书阿鲁讨海宁;江西行省右(左)丞火尔赤与参知政事朵祷讨江西;以浙东宣慰使恩宁普代江浙行省左丞左答纳失里守芜湖;命江浙行省右丞兀忽失、江浙行省左丞老老与星吉、不颜帖木儿、蛮予海牙同讨饶、信。

  天完红巾军是在元朝政治腐败,纲纪松弛,文恬武嬉,因循怠惰,军队战斗力低下的情况下,经过长期组织准备后突然向元朝政府军进攻的,故在战争初期,所向克捷。但它的领导力量薄弱,徐寿辉“无他长”,只是以“相貌异众”被推举为帝6。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最终的奋斗目标。队伍人员成分庞杂,思想涣散。不懂得在攻下的地区建立政权,巩固战斗成果。因此,在元朝政府军组织反击和地主武装的联合打击下,所下州县,又迅速丧失,反抗活动也很快陷入低潮。

  四年(至正十四年,1354),天完政权的核心潜伏于山泽,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停止,只有个别地区的红巾军余部仍在相机袭击元兵。但天完军队所过之处,人民的反抗情绪高涨,各地不断爆发反元起义,为天完势力的复振准备了条件。同时,刘福通、张士诚两支队伍有了新的发展,分散了元军的力量,也给天完的再兴提供了机会。

  五年(至正十五年,1355),天完的首领们走出山泽,再次掀起反元高潮。

  正月,天完将领倪文俊复沔阳,以火筏烧蒙古王子报恩奴的船只,报恩奴死,俘其妃妾。陈友谅起于黄篷三月,天完兵再下襄阳路。襄阳世袭万户杨克忠死。

  五月,倪文俊自沔阳攻中兴,元帅朵儿只班死。

  七月,倪文俊再下武昌、汉阳。

  九月,倪文俊围攻岳州。

  十一月,天完军占领饶州路、婺源。

  十二月,攻祁门、黟县。

  六年(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倪文俊迎徐寿辉至汉阳,遂以汉阳为都城。天完军再下徽州路。

  三月,倪文俊下常德。五月,下澧州。八月,下衡州。九月,攻占兴国。十二月,攻下岳州,俘威顺王子歹帖木儿。

  七年(治正十七年,1357)二月,倪文俊破峡州。

  当天完军势力再起后,元朝也开始采用剿抚兼施的策略,个别起义军首领在高官的诱惑下产生动摇。丞相倪文俊以王子歹帖木儿为质,求为湖广行省平章7。

  倪文俊,河南江北行省沔阳人,号蛮子。世以渔业居黄州黄陂。天完政权建立,文俊参加起义。至正十五年天完势力再起后,文俊战功为多。他“善用多桨船,疾如风,昼夜兼行湖江,出人不意,故多克捷”8。为实现其降元取高官显爵的愿望,不惜杀害天完政权的领袖,窃夺农民反抗斗争的成果。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自汉阳逃奔黄州,为陈友谅袭杀。友谅自称平章。十年(至正二十年,1360)五月,陈友谅杀徐寿辉,称帝,天完政权灭亡。

  注释1谈迁《国榷》;参见杨讷《天完大汉红巾军史论述》,《元史论丛》,第一辑,中华书局。1982年。

  2《元史·哈剌八都鲁传》、《元史·聂炳传》、《元史·顺帝纪五》。

  3《万历福宁州志》,参见《元代农民起义资料汇编》中编第一分。

  4《元史·刘浚传》:浚妻为真定史氏,当红巾军南下之际,尽出奁中物募军。红巾围攻福州。刘浚与之战于中麻,中箭坠马,与其子刘健同被擒。浚不屈被杀,王善特舍其子健,令其收父尸。

  刘健尽散家财,结死士百人,诈为工商流丐,入红巾军。发火乱军,使自相屠戮。王善、陈伯祥被擒,磔死于帅府。

  5《南村辍耕录》。

  6《草木子》、《明实录·徐寿辉传》。

  7《元史·成遵传》载,倪文俊质威顺王之子,而遣人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朝臣欲许者半。参议中书省事成遵反对,并以项羽执太公事为例。

  8《草木子》。

  第三十六章

  陈友谅兴败陈友谅,河南江北行省沔阳渔家子。“少读书,略通文义”1。徐寿辉起兵时,参加起义,为倪文俊簿书掾,后因攻城略地有功,文俊使其领兵,升为元帅。

  天完治平五年(至正十五年,1355),倪文俊迎徐寿辉居汉阳后,渐专天完政柄,友谅心不能平。七年,文俊谋杀寿辉,友谅更乘衅袭杀文俊,自称宣慰使,寻自为平章,操纵天完政柄,将这支武装力量当成自己谋富贵、图大事的工具,徐寿辉“徒存空名”而已。

  经过两年多的战斗,天完政权控制了长江中游、洞庭湖周围和鄱阳湖北部地区。此外,尚有四川的明玉珍部和袁州的欧普祥部。其中心地区除东北一隅与朱元璋接界外,周围仍处在元朝势力包围之中。陈友谅掌握了天完大权后,打击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依然是元朝势力控制的地区。

  十月,陈友谅沿江东下,袭击安庆。十一月,屯于山口镇。与安庆守将余阙大战于观音桥。

  八年正月,陈友谅与赵普胜、祝宗分别攻其西、东、南三门。元将余阙分兵守御三门,自当西门。“阙身中三创,被十余枪,力尽,引佩刀自刎死,堕于清水塘”2,攻围两月后,城破。

  攻下安庆后,陈友谅顺流而下,进攻江西。五年前,天完红巾军在江西曾横扫诸州县,至此仍有红巾军余部在境内活动。而欧普胜的势力仍占据袁州。经过天完初的打击,元朝虽收复了大部分州县,力量也相应削弱,加之当初配合官军镇压红巾军的地主武装遭到蒙古、色目官僚、将领的排挤和杀害,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深。这一切,都为陈友谅的顺利进军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月,陈友谅部将王奉国袭击信州,大军号称二十万。四月,赵普胜自枞阳进军池州,俘元枢密分院院判赵忠,下池州。同月,陈友谅占据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王奉国占领瑞州。

  陈友谅时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火尔赤任专权柄,与省臣道童不和,贪忍不得将士心。“陈友谅由九江亲率水兵乘风一夕掩至,官军、义兵势衰不敌,城遂破”3。火尔赤逃遁。道童退至抚州路,“欲集诸县义兵以图克复,而势已不可为”。不久,天完追兵至抚州,道童渡水相拒,死4。

  五月,陈友谅遣康泰、赵琮、邓克明等率军前往福建。

  友谅自领兵下吉安路。时元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全普庵萨里、都事吴伯都剌皆总兵分省于吉安,漫不事事。陈友谅以大将熊天瑞往攻吉安,吴伯都剌遣其将塔普援吉,反降于熊,而为向导,生普庵萨里、吴伯都剌皆遁,众大溃,城陷。熊天瑞又占领抚州,俘抚州达鲁花赤完者帖木儿。

  陈友谅遣将幸文才围攻赣州路(今江西赣州),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全普庵撒里(全普庵萨里)与总管哈海赤斩其劝降使,擐甲登城拒守,力战凡四月。九月,兵少食尽,全普庵撒里自刭死。城陷,哈海赤被俘,不降,被杀。

  十一月,陈友谅下汀州路(属江浙行省,今福建长汀)。

  天完治平九年(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陈友谅在横扫西行省后,又入江浙。

  三月,略地衢州,同时遣将进攻襄阳。

  六月,王奉国、陈友德占领信州路(今江西上饶),守臣江东廉访使伯颜不花的斤战死。

  时伯颜不花的斤为江东道廉访副使,自衢州引兵援信州,先在城东败陈友谅将王奉国。伯颜不花的斤入城与镇南王子大圣奴、枢密院判官席闰等分兵自南、北两门出城迎击王奉国。获胜。友谅弟友德急攻东城,并遣使说降,伯颜不花的斤杀使者,誓与城共存亡。信州被围四个月之久,城中食尽“‘军民,唯食草苗茶纸,既尽,括靴底煮食之,又尽,掘鼠罗雀,及杀老弱以食”5。天完军穴地百余所,或鱼贯梯城而上,城中士力疲,不能战,席闺出降,大圣奴、参谋海鲁丁皆死,伯颜不花的斤自刎,城陷。

  十一月,陈友谅兵突入杉关(今福建邵武西北)。遣邓克蛰建昌路(今江西南城)等三路入闽。自此,结束了江西的战事,重点转向对朱元璋的战争。

  军事上的顺利进展,提高了陈友谅的声望,助长了他的政治野心。他一方面继续向西北的荆襄地区扩展势力,一方面与朱元璋争夺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加紧了篡夺天完最高领导权的活动。陈友谅自杀死倪文俊,实际上就掌握了天完政权的领导权,徐寿辉在远离前线的汉阳,对陈友谅的行动已无力控制。但天完军安庆守将赵普胜是他夺取政权的一大障碍,故陈友谅的夺权活动必自铲除赵普胜始。

  赵普胜,别号双刀赵,是天完最早的将领之一。当天完红巾军反元活动陷入低潮之际,结寨巢湖,坚持斗争,曾与朱元璋共事。天完再起,复归。他堪称骁将,却勇而寡谋。在反元和与朱元璋的战争中,都起了重要作用,资历更在陈友谅之上,故素为陈友谅所忌。所守的池州,又是朱元璋向西发展的必争之地。于是,朱元璋利用陈友谅与赵普胜间的嫌隙遣人入友谅军中行间。普胜不察,“见友谅使者辄诉功,悻悻有德色。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6。至正十九年九月,朱元璋大将徐达败赵普胜军于潜山,友谅遂以会师为名,亲至安庆。“普胜不虞友谅之图己,闻其至,具烧羊迎之雁汉,登舟见友谅。友谅就执杀之,并其军”7。既除普胜,陈友谅即可无所忌惮地篡夺天完政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