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738章落草为寇





  这也是白茹兮一直愿意留丁香在身边的原因,聪明的很,而丁香虽然有时候受凌辱,但得到的赏赐也是别的丫鬟所没有的,才一直都能在她的身边‘忍气吞声’。

  “嗯。”白茹兮这才满意的嗯了一声,不用她多吩咐,院子里下人们的口风也都能改变了,还似模似样的,“就从第九章开始念吧。我爱听。”

  都是一些话本子,白茹兮平日里都不爱看,偶尔听听丫鬟说说情节,此刻当作理由,也不算作突兀。而白茹兮这边不知道的时候,孙乔氏和带着怒容的孙康,就来到了老夫人的院子里。孙康直接把手里的书扔在地上,书页里,有一些恶心的小虫爬来爬去的。

  他嫌恶的:“老夫人,那栋屋子里竟然有萧蚁!”

  扰了他读书不说,还差点恶心得他把昨夜的剩饭都给吐出来,一向都是贵公子,哪里近距离接触过这些恶心的小东西。

  好像觉得白府给自己安排的屋子是多么多么的不合适,简直是对他们怠慢了什么的。

  老夫人看着他们的反应,笑而不语,身边的柳氏也是惊讶,“怎么会有萧蚁?怎么我的屋子里却是没有?”

  孙康发了火,才知道不妥,隐忍着怒气的,“奶奶,兴许是你那间屋比较干燥,而我和母亲的都靠小湖,所以才招虫子的吧。”

  老夫人还是微微的笑着,又问辛妈妈,“那这萧蚁,还怎么解决呢?”辛妈妈看着地上的书,略微朝后退了一步的,说道:“老夫人,萧蚁这东西可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而且它们还容易扎窝,那屋子,是铁定住不成了。”

  孙康:“那怎么办,这些虫还会啃书的。”简直是一个只知道喊着叫着的无用人。

  辛妈妈只得提醒,“你们在外面租住的房子,不是可以住吗?”

  孙乔氏好似才想起来,本来就想走了,也不喜欢寄人篱下的,连连点头,“说得是,说得是,母亲,那我就先回去收拾行白了,等要走的时候我来叫你。”

  柳氏对孙乔氏点点头。

  婆媳两个的感情还算是可以,因为还沾着些亲戚关系,不然,她也不会和媳妇孙子三个人来了。

  孙乔氏都走了,孙康也只好甩袖离开,十分的不爽,丝毫不遮掩自己的情绪,让老夫人忍不住的就微微叹了口气。还给柳氏找着台阶,“康儿现在醉心于书本,自然和常人不太一样,等以后再大一些,性子定会沉稳一些的。”

  这话完全是一些屁话,俗话说三岁看到大,这孙康,是没有什么大建树的了。

  很快的,孙家的人就坐上马车走了,柳氏还跟老夫人牵着手,说以后多来做客,才坐上了马车走了。

  府里总算是没有外人的存在了,辛妈妈松了一口气,这样也好,茹兮小姐那边的事,也就暗暗的解决了。

  如果孙康真的是个有情有义的,等考出来后,来下聘礼,他们自然不会拦着,不过要是不来的话,也是白茹兮的幸运,这样一个不靠谱的男人,就是以后嫁了,也早晚是会后悔的。

  白茹兮后面才知道孙康搬走了,不过也一点也不着急。这还算作是好事呢……

  孙康去了租住的宅子,也没有给予白茹兮任何的消息,就好像已经从人间蒸发了一般。不过科考的日子,是越来越近的了。白茹兮每日就在家里等着孙家来人,心情是无比的愉悦。

  然而,结果注定要让人失望了。

  孙康不但没有成为状元郎,还对下聘礼的事情闭口不谈。

  虽然是没有成为状元,但好歹也是个榜眼,前三甲之内,不管孙康是怎么想的,孙乔氏和柳氏已经很为他觉得骄傲了。也探听:“康儿,夺了状元的,是哪一位公子呢?”

  孙康心眼小如针眼,闻言,不服的讽刺道:“是那仲家的二少,仲隽!谁不知道他家是兵部的,能够知道一些考题,也是正常的罢!”竟然不愿承认,人家就是比自己强,宁愿相信会有那么一些的黑幕。

  孙乔氏和柳氏也不是没有脑子的,抿了唇,不多说什么。顺着他来,显得自己没有脑子,要是逆着了,脾气估计会更加的大。

  已经考完了,还要去皇上的面前殿试,仲隽没让任何人失望,在皇上的面前也侃侃而谈,把近来的问题都解答得清清楚楚,得来皇上赞赏的眼光。

  状元已经答了很好的答案了,探花是个小官人家的公子,此时还谦虚的拱手:“状元郎所说的已经足够详尽,在下实在是没有什么好补充的。果然不愧是拿下头魁的人,在下佩服佩服。”

  他说的真心实意的,倒也没惹来皇帝的不悦,而作为榜眼的孙康就有些不屑的开口了,“我倒是觉得,状元郎回答的有许多的不妥。”

  皇帝的眼眸深了深,慈和的:“那你就说说看,有何不妥的?”孙康这人眼睛长在头顶上不是一天两天,在皇上的面前也不胆怯,侃侃而来。

  仲隽说要解决承和城之难,和之前的姜城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姜城里是有许多外来的人,所以需要大肆绞杀防备,保护姜城里的百姓。而承和城呢,却是在闹内乱。

  因为事情,承和城的城民大受凄苦,愤愤之下,这才揭竿起义。若是这样,那承和城的百姓就会更为的心冷,最应该做的,是先把承和城的百姓们救济下来,让他们知道,皇上的恩典。

  皇上也不愿他们受苦,只是朝中贪婪的大臣太多,不要让子民们对皇上失去希望。一定要维护皇上的圣恩。解决的方式,也大多是以温和处理。因为承和城的百姓原本都是淳朴善良的,若不是逼到绝路,是不会做出这些事情来的。

  谁不希望能够好好的过日子,谁希望要落草为寇呢?

  仲隽提出的是仁慈而全面的,而孙康却推翻了他的前提,说:“他们都已经暴乱起来,若是温和的对待,损伤的只会是我们这里的士兵。他们都已经成了土匪,成了盗贼,哪里是那么好应付的?”